爬電距離
瀏覽數: : 2017-08-11 10:21
爬電距離
沿絕緣表面測得的兩個導電零部件之間,在不同的使用情況下,由于導體周圍的絕緣材料被電極化,導致絕緣材料呈現帶電現象,此帶電區的半徑即為爬電距離。
中文名
爬電距離
外文名
Creepage Distance
別 稱
沿面距離
適用范圍
絕緣材料
分類
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個螞蟻從一個帶電體走到另一個帶電體的必須經過最短的路程,就是爬電距離。電氣間隙,是一個帶翅膀的螞蟻,飛的最短距離。
國標里有具體規定,不同形狀的絕緣,爬電距離的計算方法是不一樣的。
在 GB/T 2900.18-1992 電工術語 低壓電器 標準中對爬電距離有這樣的定義:爬電距離 具有電位差的兩導電部件之間沿絕緣材料表面的最短距離。
安全距離包括電氣間隙(空間距離),爬電距離(沿面距離)和絕緣穿透距離
1、電氣間隙
兩相鄰導體或一個導體與相鄰電機殼表面的沿空氣測量的最短距離。
2、爬電距離
兩相鄰導體或一個導體與相鄰電機殼表面的沿絕緣表面測量的最短距離。
電氣間隙的決定:
根據測量的工作電壓及絕緣等級,即可決定距離
但通常:一次側交流部分:保險絲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險絲裝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盡可能保持一定距離以避免發生短路損壞電源。
一次側交流對直流部分≥2.0mm
一次側直流地對大地≥2.5mm (一次側浮接地對大地)
一次側部分對二次側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側之間之元器件
二次側部分之電氣間隙≥0.5mm即可
二次側地對大地≥1.0mm即可
附注:決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內部零件應先施于10N力,外殼施以30N力,以減少其距離,使確認為最糟情況下,空間距離仍符合規定。
3、絕緣穿透距離
應根據工作電壓和絕緣應用場合符合下列規定:
——對工作電壓不超過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無厚度要求;
——附加絕緣最小厚度應為0.4mm;
——當加強絕緣不承受在正常溫度下可能會導致該絕緣材料變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機械應力時的,則該加強絕緣的最小厚度應為0.4mm。
如果所提供的絕緣是用在設備保護外殼內,而且在操作人員維護時不會受到磕碰或擦傷,并且屬于如下任一種情況,則上述要求不適用于不論其厚度如何的薄層絕緣材料;
——對附加絕緣,至少使用兩層材料,其中的每一層材料能通過對附加絕緣的抗電強度試驗;或者:
——由三層材料構成的附加絕緣,其中任意兩層材料的組合都能通過附加絕緣的抗電強度試驗;或者:
——對加強絕緣,至少使用兩層材料,其中的每一層材料能通過對加強絕緣的抗電強度試驗。
實際應用
在電氣上,對最小爬電距離的要求,和兩導電部件間的電壓有關,和絕緣材料的耐泄痕指數有關,和電器所處環境的污染等級有關。
對最小爬電距離做出限制,是為了防止在兩導電體之間,通過絕緣材料表面可能出現的污染物出現爬電現象。
爬電距離在運用中,所要安裝的帶電兩導體之間的最短絕緣距離要大于允許的最小爬電距離.
在確定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時,應考慮額定電壓、污染狀況、絕緣材料、表面形狀、位置方向、承受電壓時間長短等多種使用條件和環境因素,在先進的設備與產品標準中均有此規定值。
具體來說就是在不同的使用情況下,由于導體周圍的絕緣材料被電極化,導致絕緣材料呈現帶電現象,此帶電區(導體為圓形時,帶電區為環形)的半徑即爬電距離。爬電距離的大小和工作電壓、絕緣材料等直接相關,同時注意不同的使用環境也會有所影響,如氣壓、污染等.
爬電距離和電氣間隙,是兩個概念,在進行判斷時必須同時滿足,不可以相互替代.
電氣間隙的大小取決于工作電壓的峰值,電網的過電壓等級對其影響較大,
爬電距離取決于工作電壓的有效值,絕緣材料的CTI值對其影響較大.
兩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所以根據定義,爬電距離任何時候不可以小于電氣間隙.當然對于兩個帶電體,是無法設計出爬電距離小于電氣間隙來的。
爬電距指沿絕緣表面測得的兩個導電器件之間或導電器件與設備界面之間的最短距離。UL、CSA和VDE安全標準強調了爬電距離的安全要求,這是為了防止器件間或器件和地之間打火從而威脅到人身安全。
絕緣子爬電距離是指絕緣子正常承載運行電壓的兩部件間沿絕緣表面的最短距離或最短距離的和。[1]
注1.水泥或其他非絕緣的膠合材料表面不能看做爬電距離部分;
注2.如果絕緣子絕緣件部分地覆蓋有高電阻層,例如半導電釉,那么這樣的部分應考慮作為有效的絕緣表明并且其中的距離應包括在爬電距離內。